库存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电子制造企业来说尤其重要。尽管很多电子制造企业采用了先进的采购方式和库存管理控制方法,但是仍然出现多余的库存或者库存不足的问题。泰州物流探讨了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制造企业如何应对库存问题。
1、电子制造企业库存管理中问题分析
尽管很多电子制造企业实行了最先进的采购方式和库存管理控制方法来减少库存,但是仓库里总保留着多余的库存或者产生缺料。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产计划的频繁变更是造成多余库存的主要原因。
因为生产计划决定了JIT、CRP和VMI的供货计划,生产计划的变更不能及时通知相关采购员,因此采购员发给供应商的送货计划是按照原来的生产计划制订的,所以会产生多余库存或者缺货。
准确的生产计划以及与生产计划配套的采购计划,而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产计划调整了,采购计划通常情况下必须调整,采购的执行也随之而调整;反之采购的执行如果出现了差异,生产计划就应该及时调整,否则就出现了脱节。
(2)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信息沟通不畅。
尽管拥有比较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通信设备,但生产计划的变更还是不能在第一时间传达给相关责任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组织结构的设置问题:生产计划归生产部门管,采购计划归采购部门管。
结果往往就是大家各做各的,你也分不清楚到底是采购计划没有依据生产计划制订还是生产计划在制订的时候没有考虑物料计划以及物料的可得性,一出问题大家就会相互指责扯皮,谁也扯不清,最后不了了之,回过头来只好逼着采购去做紧急采购,逼着供应商紧急出货。
(3)物料需求的预测不准确。
根据SMI和CRP的订货流程,制造企业要提前一段时期向供应商发出物料需求预测,以帮助供应商备货,并进行订货确认。
但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因而<优麦电子商务论文的订单量跟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多余库存或缺货。还有就是因为供应商和第三物流服务商送货不及时而导致缺货。
2、电子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的对策分析
(1)制定高效的采购制度。
制度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依据。为杜绝采购人员和供应商打交道时的徇私舞弊行为,可以在听取各方面和各层次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采购制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物质计划管理、物质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物质供应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及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严格执行,以制度管人,并进行认真检查和考核。整合物料部内部业务流程,实施管理分层、业务分段,把审查、业务谈判、合同签订等业务职能分离,进一步规范物质计划、采购、招投标等物质管理的基础,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从而达到节省费用支出的目的。
(3)根据订单建立项目小组。
因为电子制造企业一般都是按订单进行生产,因此可以针对每个订单建立项目小组,让生产计划部门和采购部门融合在一个项目里面,加强生产和计划的联系。生产计划的变更可以及时传递给采购人员,从而调整定购和送货计划,而生产部门也可以根据原材料和零部件重新制订生产计划。
(4)采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管理库存是为适应供应链一体化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库存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库存水平,减少了供应商和之间的重复操作,是实现供应链体系中库存优化控制的有效途径。这种准时化供货模式,由于完全取消了库存,所以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但是对供应商和的运作标准化、配合程度、协作精神要求也高,操作过程要求也很严格,因此制造企业应选择与自己空间距离不是太远或交通比较便利的供应商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2)选择符合要求的供应商。
优选供应厂商也是提高采购质量、控制物质采购成本的关键所在。对重点物质的供应商必须经过质检、物质、财务等部门的联合考核后才能进入,如有可能还应到供应商生产地进行考察。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使其相互竞争,使企业在采购谈判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确保进入企业内部市场的厂商资信和产品质量都有可靠的保证。
可以通过跨职能的团队,进行集体决策。选择的标准必须涉及供应商提供的参考,提供产品的质量,供应商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历史合作情况等一系列项目,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挑选出的供应商具有满足供货能力稳定,供应产品的质量高,同时在低的情况下还有赢利的属性。
(5)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物流企业灵魂,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
因此,可以在企业内部采用条码技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资源计划,抓紧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络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实现和供应商、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