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管易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查看: 13306|回复: 1

前置仓的两个起源和五个终极追问,为什么不看好前置仓?

[复制链接]
  现在一说到前置仓,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生鲜零售,这两者已经成为关联词汇。但是,如果我们溯源去看前置仓的发展历史,却会发现最早做前置仓的企业,并非生鲜零售企业。
  前置仓最早的起源,是大陆的服装企业为了解决库存压力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比如唯品会就采用过前置仓的模式。此外,在物流行业也一直有微仓和云仓的做法,也有创业公司投身于此,做B2B供应链服务。这些仓库相对于城市中心仓面积更小,但主要服务对象仍旧是小B客户,为夫妻老婆店或者便利店、杂货店配送商品。
  由此可见,早期的前置仓发展,更多的是基于物流配送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变革,虽然形态与今天的前置仓有所类似,但是其主要的功能仍旧是TO B 服务。换句话说,这些仓储设施本质上还是仓,还是一个成本中心,没有独立的盈亏平衡考虑。它的功能与特点,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前置仓大相径庭。

  而前置仓的第一个特征,就在于这是个努力自负盈亏的独立核算单位,需要计算投入与产出。
  当时的前置仓或者云仓,其作用在于缩短配送距离,提高用户体验。但是对于物流仓储的关键指标,库存周转率,却未必有多大改善。从品类来说,今天的主打品类生鲜商品,在唯品会不会涉及;对于B2B供应链公司,也是避之不及,占比越低越好,因为库存周转慢,越是低温短保商品,损耗越大。

  那么,为什么现在生鲜商品可以成为前置仓的主打商品,后面来分析。
  但是回顾这段历史并非没有意义。这段历史决定了前置仓过去有两个基因:
  第一是基于电商的基因。很多后来前置仓行业的操盘手,都有电商从业经验,因此在前置仓后来的运营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电商运营的影子。
  第二是物流服务的基因。物流的TO小B和TO C配送服务,本质上还是基于即时配送的物流服务,这需要对于社区场景的痛点和需求非常熟悉。叮咚买菜的前身是叮咚小区,这么看并非偶然。

  - 1 -为什么不看好
  最近一位物流行业咨询师在一段视频中谈到了他对前置仓的看法,核心观点是,单个企业做前置仓绝对是个坑,是不可能营收平衡。他认为,前置仓最终应该是社会化、共享的前置仓,才有可能盈利。
  这段话非常有意思,且不说这个观点正确与否,至少这代表了物流行业的观点。这也说明,前置仓的物流基因不能被忽视。
  前置仓既然叫仓,为什么做物流的人反而这么不看好这个模式?这大概要从物流的逻辑说起。
  物流行业的基本逻辑,其实是形成一个运力网络,然后追求整张网络的效率最大化,成本最低。高效率低成本,这是任何行业都追求的,但是在物流行业的逻辑里,网络布局本身的合理性更为重要。
  由于是基于网络布局的思考,所以物流企业会更加在意网络分布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网点是不是自建,是不是自有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整个网络的效率。所以相对于零售行业,物流行业其实是一个链式结构,上下游之间彼此更容易形成合作,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所以用这种思维看前置仓,他们确实会觉得不可理解,先不说小型仓库管理的难度,就是从规模角度来看,他们也认为小仓的投入产出很难算过来账。
  这里面最大的差异在于,任何一个物流网络,不同网点之间是存在互补效应的。但是前置仓的分布逻辑更像是门店的逻辑,彼此的仓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呼应关系。
  虽然对于一个大仓,这些小仓可以形成城市内的共同配送,但还是把物流网络最大的优势放弃了,目前看来,这导致的问题就是单仓的履约和人力成本较高。
  所以,物流人士提出的集约共享的思路,对于前置仓未来的发展其实是有益处的,虽然未必需要因此而推翻目前单个企业独立做前置仓的方式。
  不过,物流视角的局限在于,他们其实对于商品观察的颗粒度比较粗放,统称为货物。而在前置仓所代表的新零售时代,货物被称为商品更合适,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前置仓服务模式的改变,本身会带来消费者消费频次的改变,而不是在一个固定的频次上。所以考虑前置仓,仍旧需要考虑电商的基因。

  - 2 -电商基因
  将前置仓这一模式发扬光大的,首推生鲜电商每日优鲜。
  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最早做前置仓的公司之一,也是目前来看历史最长的公司。早期和每日优鲜一起做前置仓的公司,有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每日优鲜提供的数据。每日优鲜的模式经过了两次迭代。第一代前置仓的面积大约在100-150平,SKU的数量1000+。
  第二代前置仓前置仓面积扩大到300400,SKU数量到3000+。同时,2.0版本前置仓划分了常温区、冷藏区、冷冻区、餐食区、咖啡区、活鲜区等独立区域,为用户提供多场景、全方位的商品服务。
  目前,每日优鲜遍布全国21个省市,拥有1000多个前置仓。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未来,每日优鲜还有第三代仓库,将实现少人化、模块化、智能化的技术,仓相当于一个BOX,利用机械臂实现分拣的无人化,为进一步扩张提供模块化、可移动的支撑。该版本预计今年6月于深圳发布。
  2018年下半年,在新零售的其他热门赛道逐渐冷却后,前置仓模式突然开始爆发,这一方面是资本推动,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消费升级的进行,生鲜市场中特别是城市白领中买菜做饭的人群,开始出现强烈的升级需求,这种升级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稳定品质的需求,白领阶层没有太多时间去精挑细选,或者对价格斤斤计较,只要品质稳定,他们就会埋单。第二则是便利性的需求。他们时间紧张,而大城市城市街道结构复杂,通勤时间过长,他们需要更为便利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客观的说,本来便利店是几种基本零售业态中着眼于便利性需求的业态。但是目前便利店普遍认为生鲜在便利店现有的盈利模型下难以兼容,所以便利店的回避,提供了市场空间。此外市场上还有诸如生鲜传奇、谊品生鲜这样的生鲜超市,他们能够保证前述第一点品质的稳定性,但是在第二点仍旧不能做到极致。
  于是,上海最近出现了叮咚买菜、福州则出现了朴朴超市,这两家分别出现在盒马大本营和永辉的发源地,最近半年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叮咚买菜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和今日资本徐新、高榕资本合伙人、前沃尔玛中国区总裁陈耀昌的大力推荐,以及盒马鲜生侯毅的点评有一定关系。但是也说明其模式有一些特别之处。
  根据海通证券的调研报告《社区新零售,叮咚买菜的案例分析》,叮咚买菜APP上,其中蔬菜类约200余种、豆制品40余种、水果100余种、肉禽蛋180~220种、海鲜水产不到100种,其余均为调味品、零食干货、生活用品等非高频产品。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蔬菜种类是APP上获取用户的核心品类,其次是肉禽蛋,这两者相加基本可以满足做菜时的荤素搭配,其它品类也全部围绕厨房做饭场景。这个模式被投资女王徐新称为“APP+菜场模式”。
  换句话说,如果非要说叮咚买菜模式有什么特点,那就是“品类杀手”模式重现江湖。本质上,叮咚买菜是要做买菜这个领域的品类杀手。
  品类杀手是零售术语,线下现象级的品类杀手是宜家和迪卡侬,这被认为是最不怕电商的两类零售商。但是在线上电商主导的时代,线上品类杀手主要存在形式是垂直电商,在大平台赢家通吃的玩法下,几乎死伤殆尽。
  那么为什么叮咚买菜可以卷土重来,从目前业内的观察来看,主流观点认为,以叮咚小区团队为班底的叮咚买菜团队,其在商品、供应链、价格几个基本要素方面并无特别突出,但是其用户体验口碑非常好,复购率可以达到,也就是说,在现阶段,叮咚买菜提供的产品本质上是关于厨房场景的买菜服务,其以退役军人为骨干的配送团队,表现出极强的执行力。
  另外,叮咚买菜早期只深耕一两个重点城市,在高密度网点的支撑行啊,其团队执行力和供应链能力更容易发挥最大效能。比如,叮咚买菜的前置仓很多仓真实配送半径只有1公里,这样不仅降低了配送成本,也提高了仓内周转效率。
  在具体数据方面,目前叮咚买菜截至2019年5月,共有345个前置仓,分布在上海、杭州、无锡等华东城市。单仓面积大约在300平,单仓SKU 1500个,客单价大约在55元。
  另一个引发业内关注的是来自福州的朴朴超市。由于朴朴超市非常低调,外界对于其信息掌握更少。目前已知的信息是,其模式从一开始就打出线上生鲜综合超市的组合,其品类不仅包括生鲜,还包括部分百货。目前有前置仓34个,前置仓的面积更大,大约在400-500平。SKU数量超过3000个。有媒体分析认为,其客单价大约在80元左右。
  朴朴超市之所以引发业内关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综合电商已经出现超级平台,笃定赢家通吃法则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这种综合网上超市出现?而且受到资本的追捧?
  颜艳春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未来十年,新零售趋势下,所有品类都值得用新的方式重做一遍。
  无论叮咚买菜还是朴朴超市,都是在用新的方式重做旧的品类。外界可能会有一个误解,在互联网领域,颠覆式创新才可立足。但是在大消费领域,抓住痛点的微创新就足以在市场上立足。这些前置仓的玩家,无一不是抓住了特定场景、特定人群的需求,提供某方面的极致的产品或者服务。比如叮咚买菜做足了便利性需求;朴朴超市立足生活场景做到基本生活需求品的一站式购足,以及每日优鲜立足白领女性人群搭配商品等等。
  从打法上看,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更加注重区域领先的打法,目前并不清楚这是公司长期战略还是权宜之计。但是从线下零售的发展看,即使在大卖场如此成熟的业态里,也会出现家家悦这样令人恐怖的区域霸主。
  从模式上看,其实前置仓模式本质上是到家模式的一部分,这种到家模式在物流配送的模式上,和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类似,属于即时配送领域,而传统的电商是B2C配送。但是叮咚到家和朴朴超市和美团、饿了么的差别在于,是自营商品。
  近年来出现的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是,沃尔玛山姆和永辉这样的线下零售巨头开始结合门店布局前置仓(永辉叫卫星仓),这些前置仓在供应链上可以共享门店的供应链,在其他方面则与单独的前置仓模式面临一样的挑战和机遇。

  - 3 -五个终极追问
  一方面,前置仓模式是当下生鲜领域最受关注模式之一,另一方面,这个模式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很多质疑。这个质疑除了生鲜电商时代留下的关于能否盈利的拷问外,还有更多追问。
  在这方面,对于前置仓质疑最多的恰恰是另一家即时配送公司,京东到家的蒯佳祺在一次采访中,一次性的针对前置仓提出了五个问题,后来外界对于前置仓的质疑,基本没有逃出这五个问题的范畴。蒯佳祺认为,到家模式是一个高门槛模式,而不是一个低门槛模式,前置仓只是到家模式的一种解决方案。
  蒯佳祺的五个问题包括:1 前置仓的引流成本;2 前置仓的房租成本;3 前置仓的仓内作业效率(人力);4 前置仓的货损究竟有多少;5 前置仓的补货成本。
  这里面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房租成本,一般认为,前置仓选址门槛更低,更容易找到合适物业,和同类的便利店和社区店比,房租成本更低。
  但是蒯佳祺提出的反驳理由是,既然要看生鲜品类,就不要和不卖生鲜的便利店比。和大卖场相比,由于大卖场租约更长,一般是10年,平摊下来成本并不高,但是前置仓有几个可以做到那么长租约?虎嗅网主笔房煜还提出过一个观点,随着千仓大战的激烈进行,以及前置仓面积的逐渐增大,一线城市仓的优质点位毕竟有限,房租水平也有可能上涨。
  另一个公认比较大的挑战是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门店功能的前置仓如何引流?超市外送专家张陈勇就认为,前置仓模式在早期面临三高的挑战:
  首先是每个前置仓的固定成本比较高,房租、水电,基本人力,固定成本不可能再降低,需要3000块钱左右。
  其次是引流费用比较高。让消费者去安装APP,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以叮咚买菜为例,线上推广时,邀请者和被邀请者加起来要68块钱的红包。
  第三,早期前置仓要保证顾客体验,需要较高的商品丰富度,做到1500个SKU。但初期单量不足时,生鲜商品很容易损耗。
  综合来看,目前对于前置仓模式的疑问主要是,从用户体验角度,效率确实有提高,但是后台成本特别是仓内成本是否真的能降低?这又包括损耗和配送两方面。
  目前,所有做前置仓的公司都会强调自己有大数据算法支持,通过算法来匹配每个仓的选品和订货。从数据上看,各家提供给媒体的损耗率在1-3%之间,普遍低于业内公认做生鲜商品最好的永辉超市,目前永辉超市的生鲜损耗大约在4%。问题是,虽然永辉超市的生鲜损耗看上去比前置仓还高,却已实现盈利。
  另一块明显高企的成本其实是人力成本,根据实地走访,在北京一个300平米的仓,仓内作业人员加上配送人员不少于20人;在上海,张陈勇测算叮咚买菜一个仓如果保证日均1500单,需要29个人。与之对比,一个150平的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不过才需要5-7个人。
  所以,现在的前置仓模式,相当于一头在挑战生鲜电商多年未接的盈利之谜,另一方面还要破解到家服务的人力成本之踵,应该说盈利之路还很漫长。
  现在,行业内的普遍做法是,设法提高客单价。对于叮咚买菜这种品类杀手模式,外界的担心是,即使把蔬菜这个主线做的再好,也无法破解这个品类低客单价、高损耗的天然属性。所以,突出生鲜,做全品类的做法被认为更有前景。
  但是,前置仓之所以会崛起,是因为它牢牢抓住高频、刚需这两个特点,锁定了部分白领人群。一旦品类泛滥,则到家服务的时效、体验都有可能泛滥,而在当下的市场,一旦脱离高频、刚需,其他品类的购买需求则很有可能被其他渠道分散替代。至于在前置仓领域想实现赢家通吃,则是没有认清楚前置仓的线下重基因,仍旧是把前置仓看成是电商模式的一种。而这个问题在本文开头已经解释过。在买菜做饭这个市场,市场格局未来很可能与中国餐饮的市场格局相似,只有品牌的巨头,没有规模的巨头,集中度长期分散。

  总的来说,前置仓模式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电商模式,也不同于物流分仓备货的新业态,它还是给生鲜市场的多年困局带来了曙光。高频、刚需、到家这三个关键词是这个模式的本质。
  这个模式的复杂和难度就在于,它本身自带着电商和物流的两种基因,这两种基因有重合又有矛盾之处,电商的基因本质上是精选爆款思路,而物流则强调网络效应来降低成本,未来好的模式,必须能够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才能够胜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分享,顶一个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仓库管理网

GMT+8, 2024-11-23 18:18

Powered by 库管易

KuGuanY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