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简述了制作型企业生产布局的发展方向,同时讲述了国内生产型企业在规划厂房时的缺陷。过年企业往往未在设计初期就对各功能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过多的考虑将生产集中,使物料仓储区设置于较远的地方,物流负担繁重,本文针对此种现象,以某企业为例,将企业生产型企业的仓库如何设置进行了描述。
在我国,制造型企业在厂房初期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如何来安排生产区域,却忽略了物流环节的布局,导致生产区与仓储物流区分设于相隔较远的区域内。一味的追求生产、管理的集中化,导致仓储布置与生产布置脱节,于是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物流环节,资源配置极不合理。
快照2(5).png
图一:多数工厂厂房布局模式
人们大多关注的是仓库的内部设置,物料按库位分布、ABC库存管理方法、FIFO原则、立体货架、流利货架、物料超市等,不可否认这些都是管理仓库的必要手段或工具,但是初期布置的先天不足,导致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显得繁复而累赘。
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厂房布置时,考虑使用另外一种布局方法,即将物料仓储区与生产区设置在同一个厂房内,并使物料仓储区包围着生产区域,以缩短仓储区与物料需求区域的距离。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管理者发现单纯的靠这样的包围模式,存在物料流动路线交错复杂的现象,如下图二所示:
快照3(3).png
图二:物料流动路线
由图二可以看出,物料流动路线与成品下线的路线存在交集,物料内部的流动也存在相互干扰的作用,导致整体的物流线路非常乱。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后,管理者发现了另一种物流模式,物料与成品流动呈单向流动的模式,再经过对该模式的不断改良,最终发展成为精益物流模式。
快照4(2).png
图三:精益物流模型
在安排仓库内物料布局时,为便于物料缺料检讨,及时准确的发现物料缺料状态,库位内部布局的方式为按照作业线体对仓库进行大区域划分,即将仓储区域按照线体进行分割,仓储区大小以物料最大接收量为基准,具体计算方法为:
快照5(1).png
其中:物料最大接收量=物料接收周期时间×日标准需求量
物料接收周期时间为物料来料提前于生产的最长提前周期(如物料的接收周期为4天,及为物料需在作业生产4天入库,且此处作业生产的当天也算在4天内)
…………
以上贴子只是内容提要,完整祥细的内容在下面附件中,请下载后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