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库管易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查看: 373|回复: 0

掌握六种主流销售成本核算方法:公式、案例与应用场景

[复制链接]
商品销售成本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时所结转的相应采购成本,即商品的原购进价格。在实际经营中,由于商品采购渠道、批次、时点及结算方式的差异,即使是相同规格的商品,其不同批次的进货单价也可能存在波动。

因此,除能够明确追踪具体批次进货单价的商品可直接采用原进价核算销售成本外,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选用合理的计价方法来确定商品销售成本,并据此计算期末存货价值,最终准确核算商品销售利润,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在具体计算操作上,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流程可分为两种方式:
1.  顺算成本法:按照商品流转顺序,先计算本期销售成本,再倒推期末存货金额;
2.  倒算成本法:根据期末盘点结果先确定存货结存金额,再反推出本期销售成本。

顺算法的计算公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进货单价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倒算法的计算公式:
期末结存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金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非销售减少金额-期末结存金额

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点,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即先购入先销售。因此,每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存最久的存货,期末库存则是最近购入的商品。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先入库必须先发出的商品,如易变质的鲜活商品。
[例] 根据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如下: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80=560(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工作量较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存金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金额+本期购入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期购入数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末库存金额=期末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例]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36=472(元)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计算结果亦较准确,但工作量较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少,前后进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每次购入商品以后,根据库存数量及总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购进金额)/(结存数量+购进数量
  [例] 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7月4日进货后平均单价=(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销售商品成本按销售时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销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销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销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合计1 300(包)    3 055(元)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但也存在企业经营商品品种多,每月进销业务频繁时计算工作量较大的问题。一般适用于品种简单,前后进货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四)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实际进价作为计算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销售数量×该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

  [例] 企业有甲材料,期初库存100千克,单位成本5元。3月5日购入200千克,单位成本6元。3月10日发出180千克,其中80千克是期初库存,100千克是3月5日购入的。求发出甲材料的成本和期末结存甲材料的成本。
2. 解析。
- 发出甲材料成本:
- 期初库存80千克成本 = 80×5 = 400元。
- 3月5日购入100千克成本 = 100×6 = 600元。
- 所以发出甲材料成本 = 400 + 600 = 1000元。
- 期末结存甲材料成本:
- 期初100千克成本 = 100×5 = 500元。
- 3月5日购入200千克成本 = 200×6 = 1200元。
- 总共300千克,发出180千克,结存120千克。
- 结存成本=(100×5+200×6)-1000=(500 + 1200)-1000 = 700元。


采用个别计价法,会计部门应按进货批次设置商品明细账;业务部门应在发货单上注明进货批次;仓库部门应按进货批次分别堆放商品。

这种方法便于逐笔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比较正确,但工作量较大,适用于直运商品和进货批次少、销售能分清进货批次的商品。


(五)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种库存商品的最后购进的商品进价成本作为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时,先按最后一次购进的进货单价计算,最后一次购进的商品销完了以后,再依次向上一次推进计算。
[例] 仍以资料为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后进先出法计算:
  商品销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00=400(元)

从上例计算结果看,采用后进先出法,在购进单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高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低成本,毛利亦为最少。在购进单价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低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高成本,毛利亦为最多。

后进先出法(LIFO)最适合原材料价格经常上涨的企业,如石油和化工行业,以及遵循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公司。这种方法帮助这些企业在物价上涨期间减少税负。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种对商品销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计的毛利率(按上季实际毛利率或本季计划毛利率)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本期销售金额-(期初库存成本-期末库存成本+本期进货成本-本期退货成本))/本期销售金额*100%

  [例] 售价:2元/Kg;进价:1元/Kg
期初库存:100Kg   100元
本期进货:50Kg     50元
本期退货:10Kg     10元
本期销售:80Kg     160元
期末库存:60Kg     60元

毛利率=((160-(100-60+50-10))/160*100)%=50%


综合毛利率:
例如:
快照1.png

采用毛利率法,计算手续简便,但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不够准确,因为这种方法是按照企业全部商品或大类商品计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两个月采用,季末应选用其他五种成本计算方法中的一种进行调整。一般适宜于经营品种较多,月度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有困难的企业。

以上六种商品销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点,企业应结合业务情况选择采用。但一经选定,在一个年度内不能随意更换,以保持年度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口径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仓库管理网

GMT+8, 2025-4-27 11:51

Powered by 库管易

KuGuanYi.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