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仓库日常运营中,大家是否经常遇到库存积压、周转不灵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资金流动,还可能对整体业务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为大家提供一系列实用策略和方法,帮助破解库存积压难题,并有效提升库存周转率。
一、库存周转次数
1、定义:在一个给定的期限内周转或销售库存商品零售值的平均值的次数。
2、(月)平均库存周转率
公式:(月)最初库存+(月)最终库存/2=月平均库存
(月销售额*12)/月平均库存=月周转次数
3、(年)平均库存周转率
公式:(年)最初库存=每月最终库存之总和/13=年平均库存
全年销售总额/年平均库存=平均库存周转率
二、提高库存周转的几个关键要点
1、减少每月库存的资金占用量。
2、提升单品SKU的周转效率。
3、淘汰滞销品,优化商品结构。
4、增加商品销售总额。
5、对商场、部门及每个课程的商品SKU总数进行严格管控。
6、加快新品引入及上架速度。
7、增加订货频次,推行小批量高频次补货。
三、不同问题的解决办法
1、如何将商场内的库存量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A. 动态采购计划
各采购部门需根据月度销售计划,在确保正常销售(维持安全库存天数)的前提下,结合销售额波动情况,制定灵活的采购金额计划,以优化库存水平。
B. 扩大代销/联营模式
增加各部门的代销或联营供应商比例,以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具体措施包括:
• 联营商品:直接由供应商管理,无需入库,可大幅降低库存金额。
• 代销商品:需信息部配合系统调整,仅适用于茶叶、家居百货等特定品类,并控制数量,避免管理难度增加。
C. 分类库存管理(ABC分析法)
根据商品销售速度,将库存分为三类,并设定合理库存量:
• A类(快周转商品):库存量维持3~7天销量。
• B类(中速周转商品):库存量维持7~10天销量。
• C类(慢周转商品):库存量维持10~15天销量。
(注:商品录入时即设定周转等级,以便精准管控。)
2.提升单品SKU周转效率的策略
A. 采购员绩效目标管理
为每位采购员设定明确的月度销售及毛利指标,确保其采购行为与公司经营目标一致。
B. 商品分类定位(采购策略清单)
采购员需对所负责的商品进行功能分类,明确不同商品的定位:
• 冲量商品:以低毛利或平价策略拉动销售额,部分商品可微利、零毛利甚至短期负毛利促销。
• 毛利商品:以二三线品牌为主,通过较高毛利率提升利润,此类商品需定期优化汰换,保持竞争力。
C. 量化目标与执行计划
采购员需针对不同商品制定具体目标:
• 冲量商品:设定月度销量目标,确保快速周转。
• 毛利商品:设定月度利润额度目标,平衡整体盈利能力。
3.滞销商品优化管理原则
A. 定期评估与末位淘汰
采购员需根据月度销售数据,筛选出各品类中销售排名末位(如后10-20名)的商品,采取以下措施:
1. 直接淘汰:对长期滞销且无改善潜力的商品,予以清退。
2. 协同供应商制定解决方案:
o 促销支持:要求供应商提供折扣、买赠等促销方案,加速周转。
o 营销资源投入:争取供应商费用支持,优化商品陈列(如堆头、端架等),提升曝光度。
o 清仓处理:优先通过店内促销消化库存,避免直接退货(销售可产生利润,退货则双方损失)。
4.提高商品销售额的策略:
A. 积极引导周边市场参与价格竞争,增强本商场的价格优势。
B. 确保加价毛利率处于合理水平,严格遵守会员制商场对折扣比例的承诺,保障顾客权益。
C. 组建一支专门针对企事业单位团购或政府采购项目的销售团队,并设立激励机制,如将高达一半甚至更多的利润作为一线销售人员的奖励,以激发销售热情。
D. 实施并切实落实会员积分返利计划,增加会员粘性和消费频率。
E. 组织多样化的促销活动,提供丰富的优惠,吸引顾客购买。
F. 对于通道内的展示商品(如堆头、N架等),应遵循不超过15天的陈列周期原则,确保商品新鲜度和吸引力。
G. 推出“金点子”计划,鼓励全体员工提出有利于销售的创意。对于能够带来积极成果的建议,公司将全力支持并给予奖励。
H. 采用任何其他可以促进销售增长的有效措施。
5、关于商场、各业务部门及每个品类课组实施商品SKU总量精准管控的原则与策略
A、在常规销售周期或季节内,商场、业务部门及各品类课组的商品SKU数量必须严格遵循既定标准进行管理
B、针对节假日或特殊促销节点,需提前规划商品SKU的扩容方案及采购策略,确保货源充足
C、对于即将换季、过季或临近保质期且无法退换的商品,应提前启动清仓促销或降价机制,加速库存周转
D、商品SKU数量的调整幅度需严格控制在±10%的区间内,避免大幅波动影响经营稳定性
E、建立系统化的滞销商品降价处理规范与执行流程,确保操作标准化、透明化
F、新商品引入或潜力商品开发需与现有商品结构优化相结合,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保持商品组合活力
6、新商品引入准则
A、每月需针对各类商品制定详细的引入规划方案
B、新商品引入需契合市场消费趋势及流行风向
C、新商品引入应避免造成库存积压的负面效应
D、新商品引入须确保达到或超越现有商品品类的平均毛利率标准
E、新商品引入需争取供应商在促销资源及陈列费用方面的配套支持
F、新引入商品应尽可能获得市场媒体资源的宣传推广
G、新商品引入总量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品类商品总数的10%”
7、优化订货策略,推行高频少量订货模式
A、确保单次订货量达到供应商的最低配送门槛,是实现小批量订货的基础条件
B. 对于需要达到一定数量才能享受的订单折扣,可以采用总订购量不变但分多次送货的方式来实现,既享受优惠又维持库存灵活性。
C、针对动销率高的商品,建立实时库存监控机制,实现即缺即订、即订即送的弹性补货体系(需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确保配送时效性)
D. 在制定订货计划时,需综合考量供应商提供的商品SKU数量与送货成本之间的平衡。若SKU数量过少,则可能导致畅销商品补货品种受限,减少供应商送货次数;相反,如果SKU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供应商在市场上拥有过多的话语权,影响价格、促销活动及费用支持等方面的独立性。
以上贴子已是全文,若需要此文档,可在下方进行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