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上万平方的仓库,遵循着各种工作流程,每天和数千件货物较劲。
这五年的仓库管理生涯,踩过的坑能填满半间货柜,攒下的经验倒也够沏一壶茶慢慢聊。
货位规划得有点 “心机”。
刚开始按品类堆货,结果拣货员每天在仓库里走的路能绕操场十圈。
后来学乖了,把周转率高的生鲜耗材放在离出货口最近的 “黄金区”;
货架层高控制在 1.5 米到 1.8 米之间 —— 这个高度不用弯腰踮脚,拣货员平均能快 3 秒 / 单。
而那些季度性备货的大件包装,就往仓库最深处的高货架上挪;
用叉车存取虽然麻烦点,但能把宝贵的地面空间腾出来。
流程卡得死,反而更灵活。
之前总觉得 “人熟好办事”,允许老员工跳步操作,直到一次发错货赔了三万块才醒神。
现在从入库扫码、库位登记到出库复核,每个环节必须见单操作,系统自动生成的二维码比谁的记性都靠谱。
有意思的是,看似繁琐的流程反而减少了返工,上个月的错发率降到了 0.03%,比 “灵活操作” 时还快了不少。
仓库里最值钱的不是货物,是愿意弯腰的人。
有次暴雨导致部分货物受潮,是卸货组的师傅们自发带着吹风机来加班,蹲在地上一点点处理纸箱。
后来规定每月搞次 “仓库开放日”,让分拣、搬运、复核组的员工互换岗位体验,抱怨少了,互相搭把手的多了。
现在看到谁蹲在货架旁贴标签,总会想起那天满地的吹风机。
其实仓库管理就像搭积木,把每个细节码放整齐了,整体自然就稳。
各位同行要是有更巧的办法,欢迎砸过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