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手册为仓库人员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引,助力规范模具仓储管理,保障模具存储安全、账实一致,为生产高效运转提供支撑,可供仓库人员日常学习、工作参考使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制度宗旨
为建立标准化的模具管理体系,覆盖模具设计、采购、验收、存储、使用、维护、维修及报废流程,保障生产连续性,提升模具利用率,控制管理成本,防范安全与质量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用模具(含自制模具、外购模具、客户提供模具、试验用模具),涉及研发中心、采购部、生产运营部、品质管理部、设备工程部、仓储物流部及使用部门。
第三条 管理原则
1.生命周期管控:从模具需求发起至报废处置,实现各环节闭环管理;
2. 权责清晰: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避免管理真空与重复管控;
3. 风险前置:针对模具质量、安全、成本风险,建立预防与应急机制;
4. 数字化支撑:依托 ERP 或模具管理系统,实现台账、流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第四条 部门职责
1. 研发中心
• 负责模具设计方案制定、图纸绘制及技术参数输出,确保设计满足产品工艺要求;
• 主导模具设计评审(含结构合理性、可制造性、维护便利性),输出《模具设计评审报告》;
• 参与外购 / 自制模具验收,提供技术支持;负责设计变更的发起与审批。
2.采购部
• 责外购模具供应商寻源、评估与分级,建立《合格模具供应商名录》并动态更新;
• 依据审批后的采购需求,签订采购合同(明确质量标准、验收条款、质保期、售后责任);
•跟踪模具生产进度,协调供应商解决交付与质量问题,同步反馈至需求部门。
3. 生产运营部
•提出模具使用需求,提交《模具采购 / 自制申请单》;
•负责模具日常使用操作(含安装、调试、拆卸),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 记录模具使用数据(生产批次、产品数量、故障次数),填写《模具使用日志》;
• 配合设备工程部完成模具维护与维修,及时上报模具异常。
4. 品质管理部
• 制定《模具验收标准》(含尺寸精度、表面质量、试模要求),建立检测方法与判定准则;
• 牵头模具到货验收与试模质量检测,出具《模具验收报告》;
• 定期抽检在用量具,监控模具磨损与产品质量关联性,分析质量异常根源。
5. 设备工程部
• 负责模具台账建立与动态更新(含基础信息、技术参数、使用状态、维护记录);
• 制定《模具维护保养计划》(分日、周、月、季度),执行定期维护与故障维修;
•负责模具存储技术指导(防潮、防锈、精度保护),提供维护工具与耗材;
• 主导模具报废技术鉴定,制定报废处置方案。
6. 仓储物流部
• 负责模具存储区域规划(划分合格区、待修区、闲置区、报废区),设置标准化标识;
• 执行模具出入库管理,核对《模具出入库单》与实物信息,确保账实一致;
•负责存储环境管控(温湿度监测、防尘防锈措施),配合设备工程部完成闲置模具检查。
第二章 模具需求与设计管理
第五条 需求发起与审批
1. 生产运营部根据生产计划、研发中心根据试验需求,填写《模具需求申请表》,注明模具名称、规格、用途、技术要求、交付周期、预算金额;
2. 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提交设备工程部(技术可行性评估)、财务部(预算审核),最终由分管副总审批;
3. 审批通过后,需求部门将申请表同步至研发中心(自制模具)或采购部(外购模具)。
第六条 模具设计管理
1. 研发中心接到设计需求后,5 个工作日内输出初步设计方案,组织生产、设备、品质部门召开设计评审会;
2. 设计方案需明确模具材质(型腔、型芯、导柱等关键部件材质标准)、热处理要求、精度等级(尺寸公差 ±0.02mm)、使用寿命预期(≥5 万模次);
3. 设计完成后,输出全套图纸(含装配图、零件图、BOM 表)及《模具使用说明书》(含安装步骤、操作禁忌、维护要点),图纸需加盖 “设计确认章”;
4. 设计变更需填写《模具设计变更单》,说明变更原因、影响范围(对产品尺寸、生产效率的影响),经研发、生产、品质部门会签后执行,同步更新图纸与系统数据。
第三章 模具采购与自制管理
第七条 外购模具管理
1.采购部收到《模具需求申请表》后,3 个工作日内从合格供应商名录中筛选 2-3 家供应商,发起询价;
2. 供应商需提供《模具技术方案响应书》(含生产周期、工艺路线、质量保障措施),采购部组织技术评审后确定候选供应商;
3. 采购合同签订前,需经法务部审核条款合法性,重点明确:
• 质量验收标准(含抽样比例、判定规则);
• 质保期(自验收合格起不少于 1 年);
• 违约责任(交付延迟按合同金额 0.5%/ 天扣款,质量不合格无条件退换);
4. 采购部每周更新《模具采购进度表》,同步至需求部门与设备工程部;若出现交付延迟,需在 24 小时内出具《异常处理方案》。
第八条 自制模具管理
1. 自制模具由设备工程部负责生产,依据研发中心提供的图纸制定《模具加工计划》(含工序、设备、工期、责任人);
2. 加工过程中,品质管理部按《模具加工检验规范》进行工序检验(粗加工尺寸、热处理硬度),填写《模具加工检验记录》;
3. 自制模具组装完成后,设备工程部提交《模具自制验收申请》,由研发、品质部门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
第四章 模具验收管理
第九条 到货验收(外购模具)
1. 模具到货后,仓储物流部核对外包装完整性,确认无破损后通知采购部、品质部、设备工程部及需求部门,48 小时内组织联合验收;
2. 验收分三阶段执行:
• 外观验收:检查模具表面无划痕、变形,标识清晰(含模具编号、生产日期),随附文件(合格证、材质报告、检测报告)齐全;
• 尺寸验收:品质部使用三坐标测量仪、粗糙度仪等设备,检测关键尺寸(型腔深度、孔径)与表面粗糙度(Ra≤0.8μm),抽样比例 100%;
• 试模验收:生产运营部在指定设备上进行试模(试模数量不少于 50 模次),记录模具开合模顺畅度、产品合格率(要求≥98%),输出《试模报告》;
3. 验收合格:各部门在《模具验收报告》签字确认,设备工程部同步更新系统台账,仓储物流部办理入库;
4. 验收不合格:由采购部在 24 小时内通知供应商,明确整改要求与期限;整改后重新验收,仍不合格的按合同约定退换货。
第十条 自制模具验收
1.设备工程部完成模具组装后,提交《自制模具验收申请》,附《加工检验记录》;
2. 验收流程参照外购模具,重点验证加工精度与装配合理性;试模合格后,由研发中心确认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验收通过后办理入库。
第五章 模具存储与出入库管理
第十一条 存储管理
1. 仓储物流部按 “分区分类、先进先出” 原则规划存储区域,每个模具对应唯一仓位,标识牌注明:模具编号、名称、规格、状态(在用 / 闲置 / 待修)、入库日期;
2. 存储环境要求:
• 温度 15-25℃,湿度≤60%,配备温湿度记录仪(每日记录 1 次);
• 模具表面涂抹防锈油(闲置超过 1 个月需重新涂抹),型腔内部放置干燥剂;
• 大型模具需使用专用支架存放,避免直接接触地面导致变形;
3. 仓储物流部每周对存储模具进行巡查,检查标识完整性、防锈状态,填写《模具存储巡查记录》;闲置超过 3 个月的模具,需通知设备工程部进行精度检测。
第十二条 出入库管理
1. 入库流程:验收合格后,设备工程部填写《模具入库单》(含模具编号、技术参数、验收结论),仓储物流部核对无误后扫码入库,系统自动更新库存;
2. 出库流程:生产部门填写《模具出库单》(注明领用用途、预计使用时长),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仓储物流部核对模具状态,确认无误后出库;领用人需在出库单签字,并检查模具外观,异常情况当场反馈;
3. 归还流程:模具使用完毕后,生产部门清洁模具(清除残留料渣、油污),填写《模具归还单》,经设备工程部检查(确认无损坏、磨损)后,仓储物流部办理入库,更新使用记录。
…………
以上贴子只是内容提要,完整详细的内容在下面附件中,请下载后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