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堆式,顾名思义就是将托盘物料不上货架或者其他存储设施,而是直接将托盘摆放到地面上。
一、 地堆管理的核心目标
1.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向高处发展,提高仓库容积率。
2.防止货物倒塌、受潮、破损,确保库存资产安全。
3.便于货物的存取、盘点和搬运,减少作业时间和人力成本。
4.确保通道畅通,堆垛稳定,消除安全隐患。
5.确保每个地堆的货物信息准确,易于识别和盘点
二、地堆管理的基本原则
2.1安全第一:
2.1.1根据货物重量、包装强度、地面承重能力及仓库消防规定,设定最大堆高。过高的堆叠容易倒塌,造成安全事故。
2.1.2采用“金字塔式”或“交错式”(如砖墙式)堆码,确保底层承重,上层稳定,防止倾斜或滑落。
2.1.3:确保主通道、消防通道、作业通道畅通,不得堵塞,便于人员通行和应急疏散。
2.2先进先出(FIFO):
2.2.1确保先入库的货物优先出库,避免货物因存放过久而变质、过期或积压。
2.2.2可通过“后进前出”或“侧向移动”等方式实现FIFO。
2.3分类分区:
2.3.1按货物类别、规格、批次、供应商或客户进行分区存放。
2.3.2相似或关联度高的货物就近堆放,便于拣选和管理。
2.4标识清晰:
2.4.1每个地堆区域应有明确的标识牌,标明:物料名称、编码、规格、数量、入库日期、批次号、责任人等信息。
2.4.2可结合条码或RFID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
三、地堆适用场景与物料要求
并非所有物料与场景都适合地堆,需先明确适用范围,避免盲目采用地堆导致管理混乱。
3.1适用场景
3.1.1空间紧张场景:当仓库货架已满,且短期内有大量物料入库(如季节性备货、促销囤货),可临时采用地堆缓解存储压力。
3.1.2物料特性适配场景:
−大体积物料:如大型设备、木箱包装的 bulky 货物,无法通过货架层高或承重限制存放。
−大重量物料:如金属铸件、重型机械零件,超过货架最大承重(通常货架承重≤1.5 吨 / 层),需直接落地分散压力。
−短期周转物料:如即将出库的待发货物、临时暂存的中转物料,地堆可减少货架存取的频繁操作,提升周转效率。
特殊作业场景:如仓库盘点期间的临时物料归集,或生产线旁的短期物料补给。
3.2堆码方式:
重叠式:简单,但稳定性差,适合规则、坚固的箱装货。
纵横交错式:相邻层货物方向垂直,稳定性好。
正反交错式:上下层货物旋转180°堆叠,稳定性极佳。
旋转交错式(压缝式):类似砌砖,层间交错,承重和稳定性最好。
3.3堆码要求:
√整齐:货物边缘对齐,行列整齐。
√定量:每垛数量固定,便于盘点。
√牢固:不歪斜、不摇晃。
√方便:便于清点、检查和装卸。
3.4物料要求
3.4.1物料自身结构稳固,无易变形、易散落部件(如袋装面粉需先套防水膜并堆叠整齐,避免倾倒)。
3.4.2堆叠时底层物料需能承受上层重量,避免因受压导致破损(如纸箱包装的电子产品,堆叠高度需控制在 3 层以内,防止纸箱变形压坏产品)。
3.4.3无需严格控制温湿度、避光或防尘的物料(如水泥、钢材等建材);若为特殊物料(如医药、食品),需在地堆区域增设防潮、温控设备,且需单独规划隔离区域。
3.5地面要求:
√地面平整、坚固、干燥、无油污。
√避免在潮湿、有积水或承重不足的区域堆货。
√必要时铺设垫板(如木板、托盘)防潮、防压坏地面。
四、地堆管理核心要点
(一)区域规划:明确边界,分区管理
1.划分原则:
•与货架区域隔离:采用黄色警示线、护栏或标识牌划分地堆区域,避免人员、叉车在货架与地堆之间交叉作业,减少碰撞风险。
•按物料属性分区:将同一类型、同一批次或同一出库方向的物料集中地堆,如 “原材料地堆区”“成品待发地堆区”“退货暂存地堆区”,便于分类管理与快速查找。
•预留作业通道:地堆区域之间需预留至少 1.5 米宽的通道(叉车作业通道需≥3 米),确保人员行走与设备通行顺畅,同时方便盘点时的移动操作。
2.区域标识:在每个地堆区域的显眼位置(如立柱、墙面)张贴标识牌,标注区域名称(如 “成品 A - 地堆区”)、负责人、最大堆放高度(如 “限高 2 米”)及物料进出记录表格,确保责任到人、信息透明。
(二)堆放规范:安全第一,整齐有序
1.基础准备:
•地面处理:地堆区域地面需平整、坚硬,无积水、油污或杂物;若地面易受潮(如地下室仓库),需铺设防潮垫或塑料托盘,避免物料受潮损坏。
•承重检查:提前确认地堆区域地面的最大承重(通常仓库地面承重≥3 吨 /㎡),根据物料重量计算单堆占地面积,避免局部超载导致地面开裂。
2.堆放要求:
•堆叠方式:采用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的原则,底层物料宽度、高度需大于上层,避免头重脚轻导致坍塌;同类物料堆叠时,需保持每层数量一致、排列整齐,如纸箱物料需对齐边角,形成规则的长方体堆垛。
•高度控制:根据物料特性与地面承重确定最大堆放高度,通常不超过 2 米(人工操作)或 3 米(叉车辅助操作);若为轻质物料(如泡沫包装),需用打包带或缠绕膜固定堆垛,防止倾倒。
•间距预留:相邻堆垛之间需预留 10-20 厘米的间距,便于通风(尤其针对易受潮物料)与盘点时的查看,同时避免堆垛之间相互挤压。
(三)标识管理:清晰可辨,信息准确
1.物料标识:每个地堆堆垛需悬挂或张贴 “物料卡”,标注物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批次号、入库日期、保质期(如有)、出库优先级等关键信息,确保 “一物一卡、卡物相符”。
2.警示标识:
•针对重型物料,在堆垛旁张贴 “小心重物”“禁止攀爬” 标识;
•针对易磕碰物料(如玻璃制品),标注 “易碎品”“轻拿轻放”;
•针对临时地堆,标注 “临时存放,XX 日前出库”,避免长期占用空间。
3.动态更新:当物料发生入库、出库或盘点调整时,需及时更新物料卡信息,确保信息与实际库存一致;每周定期核对标识与物料,避免标识脱落、模糊或信息错误。
…………
以上贴子只是内容提要,完整详细的内容在下面附件中,请下载后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