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制造业降本增效的大趋势下,“岗位合并” 成了很多企业优化人力结构的重要选项。
其中,“仓管员” 与 “生产物料员” 的合并争议一直存在 —— 有人说合并能减少沟通成本,有人说拆分才能保证管理精度。
=====全文目录=====
一、先搞懂:两个岗位的核心职责到底是什么?
二、能合并吗?分场景给出答案(附判断标准)
三、如果合并,怎么落地?(附实操步骤)
四、合并后可能遇到的风险,怎么规避?
五、总结:合并与否,核心看 “企业实际需求”
=====正文节选=====
今天我们就从岗位职责、企业场景、实操方法等维度,彻底说清这两个岗位能否合并、该怎么合并。
一、先搞懂:两个岗位的核心职责到底是什么?
要判断能否合并,首先得明确两者的核心价值,避免 “为了合并而合并”。
1. 仓管员:“库存的守护者”
仓管员的核心职责围绕 “仓储管理” 展开,目标是保证库存准确、仓储高效,具体包括:
☛物料入库:验收供应商到货的数量、质量,核对单据后录入系统(如 ERP),按规则上架(如先进先出、分区存放);
☛库存管理:定期盘点(日盘、周盘、月盘),确保账实相符;维护仓储环境(如防潮、防损),处理呆滞料;
☛ 物料出库:根据出库单(如生产领料单、销售发货单)拣货、复核,避免错发、漏发;
☛ 数据同步:及时更新库存数据,为采购、生产提供库存可视化支持(如 “某耗材仅剩 50 个”)。
2. 生产物料员:“生产的补给员”
生产物料员的核心职责围绕 “生产需求” 展开,目标是保证生产不缺料、物料不浪费,具体包括:
☛需求核算:根据生产计划(如工单)和 BOM 清单,计算生产所需耗材、辅料的用量(含工艺损耗);
☛物料申领:若库存不足,向采购部门提报需求,跟进采购交期(如 “某物料本周四必须到货,否则影响生产”);
☛现场配料:按生产节奏将物料配送到生产线工位(如 “上午 10 点前给 2 号线送 100 套零件”);
☛损耗管控:跟踪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消耗,记录损耗率(如 “原本 100 件产品需 100 米布料,实际用了 105 米,损耗率 5%”),反馈异常(如 “某工位损耗突然升高”)。
从职责来看,两者有重叠(如都涉及物料收发),但核心目标不同:仓管员聚焦 “库存本身”,生产物料员聚焦 “生产需求”。
这也决定了 —— 合并与否,关键看 “企业能否用一个岗位承载两个目标”。
二、能合并吗?分场景给出答案(附判断标准)
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合并,我们按 “企业规模、生产模式、物料复杂度” 三个核心维度,分成 “推荐合并”“谨慎合并”“不建议合并” 三类场景,附具体判断标准。
1. 推荐合并:中小微企业 / 简单生产模式
如果你的企业符合以下 3 个及以上条件,合并岗位大概率能降本增效:
ꗃ条件 1:生产规模小,日产量稳定(如日产 100-500 件,无频繁插单、急单);
ꗃ条件 2:物料种类少(如耗材 + 辅料≤50 种,无复杂规格差异,如 “只有 3 种螺丝、2 种布料”);
ꗃ条件 3:仓储与生产现场近(如仓库就在生产车间旁,配料、领料步行 5 分钟内可达);
ꗃ条件 4:管理要求低(无需精细追溯批次、保质期,库存盘点每月 1 次即可,损耗率无需单独核算);
ꗃ条件 5:员工能胜任复合工作(现有仓管员 / 物料员愿意学习对方职责,且有基础的数学计算、系统操作能力)。
合并优势:
⏭︎减少沟通成本:不用再 “仓管员说没库存,物料员说没领到”,一个岗位全程负责,避免推诿;
⏭︎ 降低人力成本:少设 1 个岗位,每月节省数千元薪资(尤其对小微企业更关键);
⏭︎ 提高响应速度:比如生产突然缺料,岗位负责人可直接去仓库查看,无需等仓管员反馈。
合并后岗位命名:仓管物料员(或生产仓管员),职责整合为 “库存管理 + 生产物料保障”,具体可参考:
1. 每日:根据生产工单核算物料需求→查看库存→不足则提报采购→按节奏配料到工位→下班前盘点关键物料库存;
2. 每周:完成全仓盘点,更新库存数据→整理呆滞物料清单,反馈给采购 / 财务;
3. 每月:统计物料损耗率→协助财务完成库存对账。
2. 谨慎合并:中型企业 / 半复杂生产模式
如果企业符合以下 2 个及以上条件,合并前必须做 “试点测试”,不能直接全公司推广:
ꗃ条件 1:生产规模中等(日产 500-2000 件,偶有插单,如 “本周突然加 100 件急单”);
ꗃ条件 2:物料种类较多(50-200 种,部分物料有规格差异,如 “螺丝分 M3、M4、M5 三种,且需区分不锈钢 / 铁材质”);
ꗃ条件 3:仓储与生产现场有一定距离(步行 10-15 分钟,或需用小推车运输物料);
ꗃ条件 4:有基础管理要求(如部分物料需追溯批次,库存盘点每周 1 次,损耗率需月度上报)。
谨慎原因:
这类企业的 “库存管理” 和 “生产物料保障” 都有一定复杂度,合并后可能出现 “顾此失彼”—— 比如物料员忙着给生产线配料,没时间盘点库存,导致库存数据不准;或者仓管员盯着库存,忘了跟进采购交期,导致生产缺料。
试点建议:
☄选择 1 个相对简单的生产线(如 “只生产 1 种产品,物料种类≤30 种”)先试点,设 1 名 “仓管物料员”;
☄ 试点周期 1-2 个月,重点跟踪 3 个指标:库存准确率(目标≥98%)、生产缺料次数(目标≤1 次 / 月)、岗位负责人工作时长(目标≤8.5 小时 / 天,避免过度加班);
☄ 若 3 个指标都达标,再逐步推广到其他生产线;若不达标,分析原因(如 “物料种类太多,核算需求耗时久”),再判断是否拆分。
3. 不建议合并:中大型企业 / 复杂生产模式
如果企业符合以下 2 个及以上条件,坚决不建议合并,拆分岗位才能保证管理精度:
ꗃ条件 1:生产规模大(日产≥2000 件,多生产线并行,频繁插单、急单,如 “3 条生产线同时生产,每天有 2-3 个急单”);
ꗃ条件 2:物料种类多(≥200 种,含特殊物料,如 “需冷藏的化学品、有保质期的胶水、需追溯到供应商批次的电子元件”);
ꗃ条件 3:仓储与生产分离(如仓库在厂区外,或生产车间在 2 楼、仓库在 1 楼,需专用运输设备转运);
ꗃ条件 4:管理要求高(如每小时更新库存数据、物料损耗率需按工位核算、每月做库存成本分析、对接 ERP 系统的 “仓储模块” 和 “生产模块”);
ꗃ条件 5:合规要求严(如食品、医药行业,需记录物料的 “入库 - 存储 - 领用” 全流程追溯,避免质量事故)。
合并的核心原因:
这类企业的 “库存管理” 和 “生产物料保障” 都需要 “专业化分工”—— 仓管员需要专注于库存准确性(如每天盘点特殊物料、处理呆滞料),生产物料员需要专注于生产需求(如跟进多个采购交期、给 3 条生产线配料)。若合并,一个人根本无法承载如此大的工作量,最终会导致 “库存错漏”“生产缺料”“合规风险” 三重问题。
拆分后的协同建议:
➱建立 “每日对接机制”:每天上班前 15 分钟,仓管员和生产物料员同步库存(如 “某耗材只剩 80 个,今天生产需用 100 个,需紧急申领 20 个”);
➱共用系统数据:在 ERP 系统中设置 “库存共享权限”,生产物料员可实时查看库存,仓管员可实时查看生产需求,避免信息差;
➱ 明确责任边界:如 “物料入库后,责任归仓管员;物料领出后,责任归生产物料员”,避免出现问题互相推诿。
三、如果合并,怎么落地?(附实操步骤)
如果你的企业符合 “推荐合并” 场景,建议按以下 5 个步骤落地,避免 “合并后混乱”:
步骤 1:明确岗位说明书(核心是 “整合职责,不遗漏”)
先制定《仓管物料员岗位说明书》,明确 “做什么、怎么做、考核什么”,示例如下:
步骤 2:选拔 / 培训合适的员工(核心是 “复合能力”)
优先从现有仓管员、生产物料员中选拔,选拔标准:
☄会基础计算(能按 BOM 核算物料需求,含损耗);
☄会用 ERP 系统(能录入库存、查询工单);
☄有责任心(能同时关注库存和生产,不遗漏细节)。
…………
以上贴子只是内容提要,完整详细的内容在下面附件中,请下载后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