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库货物定位与定点”,
先讲基础准备:按 “大区 - 分区 - 巷道 - 货架 - 货位” 给仓库空间建模定唯一坐标,按 “品类 - 子类 - 规格 - 批次” 给货物分类编码并建属性数据库;
再介绍定位方法,含适合小型仓库的传统方法(固定、随机、分区分类货位法),
及适配中大型仓库的智能方法(条码、RFID、AGV + 地图、UWB 定位法),并说明各方法优劣势,供按实际情况选择。
一、定位定点前的基础准备
在实施具体定位方法前,需完成仓库物理空间与货物信息的标准化梳理,为后续定位提供清晰的 “坐标系” 和 “数据基础”。
1. 仓库空间三维建模与区域划分
以仓库实际布局为基础,按照 “大区 - 分区 - 巷道 - 货架 - 货位” 的五级结构进行空间拆解,形成精细化的物理坐标体系:
大区划分:根据作业功能分为入库区、存储区、拣选区、复核区、出库区、退货区、暂存区等,用大写字母标识(如 A = 入库区、B = 存储区)。
分区细分:在存储区内按货物属性(如重量、体积、周转率)进一步划分,如 B1 = 重型货物区、B2 = 轻型货物区、B3 = 高周转货物区。
巷道与货架编码:巷道用数字编号(如 1 号巷道、2 号巷道),货架按巷道两侧排列顺序标识(如 1-1=1 号巷道左侧第 1 组货架、1-2=1 号巷道右侧第 1 组货架)。
货位三维坐标:货架的层、列、位采用 “层号 + 列号 + 位号” 组合编码,如 B2-1-1-03-05-02 代表 “B2 轻型区 - 1 号巷道 - 1 号货架 - 3 层 - 5 列 - 2 号位”,确保每个货位唯一可识别。
2. 货物信息标准化分类
按照 “品类 - 子类 - 规格 - 批次” 的逻辑对货物进行分类编码,与货位坐标形成对应关系:
示例编码规则:01-02-003-20250906,其中 “01 = 电子类、02 = 手机配件、003 = 型号编码、20250906 = 生产批次”。
同步建立货物属性数据库,记录重量、体积、保质期、存储条件(如温湿度要求)等信息,为定位选址提供依据。
二、核心定位定点方法:从传统到智能
根据仓库规模、货物特性及预算成本,可选择以下不同层级的定位方法,也可组合使用以实现最优效果。
1. 传统定位法:低成本、易操作(适用于小型仓库或初创企业)
(1)固定货位法(“货对位”)
原理:为每种货物分配固定的货位,货物入库后直接送至对应位置,出库时从固定货位拣取,适用于周转率稳定、品类较少的货物(如办公用品仓库)。
操作要点:在货位上粘贴纸质标签,注明货物名称、编码、最大存储量;仓库入口处设置 “货位 - 货物” 对应表,方便作业人员快速查找。
优势:作业流程简单,人员培训成本低;货物位置固定,减少错放风险。
不足:货位利用率低,若某类货物库存减少,对应货位易闲置;不适应货物品类快速增长的场景。
(2)随机货位法(“位对货”)
原理:不固定货物与货位的对应关系,入库时将货物放置在距离入库口最近的空货位,通过人工记录(如台账、Excel 表格)更新货物位置信息,适用于品类多、周转率差异大的仓库。
操作要点:作业人员随身携带 “货位记录单”,记录货物入库的货位坐标;每日下班前汇总记录,更新至仓库台账,确保 “账、货、位” 一致。
优势:充分利用空货位,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入库作业效率高,减少搬运距离。
不足:依赖人工记录,易出现错记、漏记;出库时需先查询台账,作业效率较低。
(3)分区分类定位法(“分类 + 固定” 结合)
原理:先按货物品类划分大区域(如食品区、日化区),再在每个区域内为同类货物分配固定货位,兼顾分类管理与固定货位的优势,是中小型仓库最常用的传统方法。
操作要点:在区域入口处设置醒目的品类标识牌(如悬挂式灯箱、地面划线),货位标签增加品类前缀;例如 “食品区 - 零食类 - 001 货位” 对应 “C-01-001” 编码。
2. 现代智能定位法:高效率、高精度(适用于中大型仓库、电商物流中心)
(1)条码定位法:可视化识别的基础
原理:
为每个货位和每件(箱)货物粘贴唯一的条码标签,通过条码扫描枪读取标签信息,实时同步至仓库管理系统(WMS),实现货物位置的动态追踪。
核心组件:
货位条码:采用二维码(存储信息更多)或一维码,粘贴在货位正面或侧面,确保扫描角度便捷;
货物条码:粘贴在货物包装或托盘上,包含货物编码、批次、数量等信息;
扫描设备:有线扫描枪(固定工位使用)、无线扫描枪(移动作业使用)、手持 PDA(集成扫描与数据传输功能)。
作业流程:
入库:扫描货物条码→WMS 分配货位→扫描货位条码确认→系统记录 “货物 - 货位” 关联;
出库:WMS 生成拣货单(含目标货位)→扫描货位条码核对→扫描货物条码确认拣取→系统更新货位库存。
优势:成本适中,识别速度快(每秒可扫描 10-20 次),准确率高(误码率低于 0.01%);易与 WMS 对接,实现基础数字化管理。
(2)RFID 定位法:无接触、多目标识别(适用于高价值、大批量货物)
原理: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 RFID 标签(含芯片和天线)、读写器、天线组成定位系统,读写器通过无线电波读取标签信息,实现货物的非接触式定位,适用于托盘、集装箱等整批货物的定位。
核心组件:
RFID 标签:分为无源标签(成本低,识别距离 0.1-3 米)和有源标签(识别距离 10-100 米,适用于大空间定位);
读写器:固定读写器(安装在巷道入口、货架两端)、手持读写器(移动盘点使用);
天线:增强读写器信号覆盖范围,确保无识别盲区。
定位方式:
区域定位:在仓库分区安装固定读写器,当带有 RFID 标签的货物进入某区域时,读写器读取标签信息,判断货物所在区域(如 “B2 区已识别标签 XXX”);
精准定位:结合多读写器信号强度分析(RSSI),通过三角定位算法计算货物的具体坐标,误差可控制在 0.5-2 米内。
优势: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一次可扫描 50-100 个),无需视线接触(可穿透包装识别);标签信息可重复写入,适用于循环使用的托盘、周转箱。
不足:成本较高(有源标签单价 10-50 元);金属、液体货物会干扰信号,需特殊标签适配。
(3)AGV + 地图定位法:自动化作业的核心(适用于智能仓储中心)
原理:通过自动导引车(AGV)搭载激光导航、视觉导航或二维码导航系统,结合仓库电子地图,实现 AGV 自主定位和货物的自动搬运、定位存放,适用于全自动化、高吞吐量的仓库(如京东 “亚洲一号”)。
核心技术:
激光导航:AGV 顶部的激光扫描仪扫描仓库内的反光板,通过三角测量法确定自身位置,定位精度可达 ±5mm;
二维码导航:在地面粘贴二维码标签,AGV 底部的摄像头扫描二维码获取位置信息,适用于路径固定的场景;
SLAM 导航:AGV 通过传感器实时绘制仓库地图并同步定位(“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无需预先铺设导航标识,灵活性强。
作业流程:
WMS 下发入库指令→AGV 从入库区取货→根据电子地图规划最优路径→将货物送至指定货位→AGV 返回待命区→WMS 更新货位信息。
优势:实现 “无人化” 作业,大幅提升效率(AGV 连续作业时间可达 8-12 小时);定位精度极高,减少人工操作误差。
(4)UWB 定位法:厘米级高精度定位(适用于高要求场景)
原理:基于超宽带(UWB)技术,通过在仓库内部署锚点(固定基站),为货物或托盘安装 UWB 标签,锚点接收标签发送的超宽带信号,通过时间差(TOA)或到达角(AOA)算法计算标签位置,定位精度可达 1-10 厘米。
适用场景:需要精确追踪货物位置的场景,如医药仓库(追踪冷藏药品位置)、汽车零部件仓库(高精度拣选)、危险品仓库(实时监控危险品位置)。
优势:定位精度远超条码和 RFID;抗干扰能力强,不受金属、墙体遮挡影响;可实时传输标签的位置、速度等数据。
不足:成本高(一套系统含多个锚点和标签,单价数千元);部署复杂,需进行现场校准。
以上贴子已是全文,若需要此文档,可在下方进行下载。 |
|